迎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探索非遗南海藤编可持续发展

 

2023年6月10日,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如约而至。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国务院设定,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今年活动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我国是非遗大国,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总数达到39项,居世界第一。2005—2009年,我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非遗普查工作,共查明非遗资源总量近90万项,在对各地非遗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传承现状等信息的全面搜集与掌握基础上,我国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57项,涉及3610个子项,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更新。

 

 

值得提一提的是,根据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划分,我国非遗被归为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而2012年入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海藤编,则属于非遗传统手工艺。

 

非遗南海藤编,历史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一书中记载: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枝……其中“藤簟”就是藤编制品的一种,是藤皮编织的用于席地而坐的席子,冬暖夏凉,经久耐用。

 

据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创始人李日林先生介绍,南海藤编制品既是实用的手工业品,又是美观大方的工艺品,要经过打藤去疤、拣藤、拗藤、刨藤、削藤、编织、防腐防蛀等十几道工序手工制造而成。有家具、灯饰、菜篮、笔筒、花瓶、果盒等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有造型生动的动物,也有形态逼真的瓜果,还有美观别致的车船……可谓形态万千,尽显自然美感的匠心工艺。

 

我希望厂子能够带动100个乡村家庭,为非遗南海藤编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李日林强调说,“南海藤编是一个相对垂直细分的行业,从事藤编相关产业的企业,大多是家庭副业手工坊,小而美的小工厂,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凤毛麟角,几乎全靠“非遗”的头衔,以及屈指可数的知名非遗传承人,承担起传播藤编的重任。”

 

谁更愿意为非遗买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非遗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4万亿元。

 

一面是非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另一面是消费主力逐渐年轻化,“80后”和“90后”年轻一代成为传统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据《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显示,以消费者年龄来划分,“80后”是当前消费的主力,“90后”增速明显,且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对非遗产品认知度较高,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

 

在购买偏好方面,消费者倾向购买民族性强的产品,如保有民族纹样、图案与元素的产品更加受欢迎,他们普遍关注产品的设计与内涵,在实用性之外,设计及品牌成为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值得一提的是,购买力更强的是女性消费者,她们更为关注产品细节。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沐表示,在对高质量非遗产品需求不断上涨的今天,重视目标市场的分析,以需求为导向进行非遗产品的生产与服务,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确定不同的非遗产品定位与营销模式是极为重要的。

 

“非遗制品能够焕发年轻一代对产品背后的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上海南飔(Shanghai Nous)创始人Billy表示,“我们不是非遗传承人,但希望成为他们的代言人,通过一手连接藤编制品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盘活藤编家居的市场存量,一手释放一批藤编手艺人的生产力,激活一批新生代的创造力,表达和呈现藤编手工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上海南飔,Shanghai Nous成立于2022年,是致力于为美好生活创造自然手工产品的中高端藤编家居品牌,希望通过创造绿色安全,又追求个性的产品,和都市人们一起打开简单、舒适、愉悦、健康的都市生活方式,让美好生活不止于憧憬。

 

探索非遗南海藤编可持续发展

 

据非遗保护的专业人士吴彤表示,非遗项目规模小、分布散、产能低、标准化能力差、行业特征弱、产业集中度差。99%属于非企业化运作,很多项目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言道出了非遗商业化不足的痛点!

 

事实上,非遗南海藤编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发展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先辈留下的“活态灵魂”,促进非遗南海藤编可持续发展?

 

时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举措。具体而言,一方面,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与丰富非遗的主题及表现形式。另一方面,针对当前非遗产品的创作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主题较为单调、表现形式单一、体裁和风格较为老旧、作品互相模仿等问题,建议把传统因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品牌,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让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传承群体的收入,提高非遗生产行业的行业自尊,又能吸引大学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进入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

 

例如,国外奢侈品品牌爱马仕与台湾艺术家吴耿祯合作,以传统非遗剪纸手法剪裁彩色皮革,用几千片皮革堆叠拼贴而成的“抓髻娃娃”文创产品,借用非遗图案,赋予西方奢侈品牌独具东方韵味的艺术与消费审美体验。

此外,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和非遗资源数字化发展,是当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举措。

 

非遗+文旅,既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非遗+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易受破坏的有形非遗资源转化成数字格式,保存时间更持久且易于共享,甚至将非遗运用全息影像,完整地展示和表达来保持非遗的原生性,为后续的传承和再创造提供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关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个体,也是一个促进非遗藤编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举措。据了解,上海南飔在2022年发起“全国寻找藤编手艺人”公益活动,以“小而有力”为主题,旨在从全国范围内寻找藤编手艺人,挖掘那些所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新闻媒体、视频媒体、社交媒体等传播载体,帮助藤编手艺人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非遗南海藤编产品很酷,但非遗传承人不会说,那我们来说。”上海南飔(Shanghai Nous)创始人Billy强调说,“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像我们这样一群有热情且擅长表达的代言人,或是设计师,或是产品经理,或是市场运营……去为非遗可持续发展赋能。”

 

事实上,从国家的政策引导,到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扶持计划和活动举措,再到企业和个体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大家共同努力寻求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让中国传统文化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后记

 

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就在你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着去了解它们,理解它们,感受它们,传颂它们,支持和捍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