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拆一建,“非遗+”加出南海藤编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起起落落,拥有1000多年文化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产业,未来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在走访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非遗南海藤编产业带时发现,昔日名声远扬的“藤乡”(以藤皮为主的涌口村、泌冲村、永澄村,以合丝为主的沙贝村、钟村,以藤笪为主的凤岗村,以圆芯为主的白沙村、陈溪村)已退去光环,只能在一片片杂乱的拆迁工地隐约还能嗅到一丝丝藤编的气息。
曾经坐落在珠江支流上比屋连甍的藤编厂房已不见踪迹,不禁想问,整个“藤乡”的上千家藤编工厂去哪儿?
一拆一建,南海藤编焕新机
藤编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加工制造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气体、污水以及噪声等,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用工荒,产业缺乏新鲜血液,叠加疫情三年带来的内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倒逼藤编产业必须转型升级。
早在2020年,南海藤编产业带就开始进行拆迁改造。据当地融媒体大沥电视新闻报道,为响应南海区村级工业园改造,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对大沙工业区进行综合治理,清拆大沙工业区段河堤外滩上的8间藤厂,拆除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
笔者走访时发现,曾经绵延几公里河堤上的厂房,如今都已经清拆干净,靠近村民居住地的老旧厂房也一并被征收拆除。
据附近万科四季花城的居民杨女士表示,征收和拆迁要是更早些会更好,因藤编加工会有废气废水等污染,在家都不敢开窗,就算关着窗户也会积下厚厚的粉尘,非常影响生活。
不难发现,落后的藤编产能,如果不能加速升级转型,及时更新生产工艺,有效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然会被淘汰。
笔者询问了一位从事藤编产业三十多年的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工厂负责人李日林,据他介绍,以往生产制造确实比较粗放,为了藤编防霉防虫必须熏硫磺……这个过程确实会有刺鼻的气体产生。但如今生产工艺已经改善,可以避免此类问题。
“以前的整片藤厂,要么是没人接班不做了,要么是搬走了,四处散落到周边的后海、里水、三水等工业区,甚至搬迁到广西、贵州等地方。”李日林介绍说:“因当地市政改造和征地拆迁,严重导致厂房短缺,甚至催生了炒厂房的二房东三房东四房东,自己有一次换厂房就从三房东那里租的。短短两年时间搬了3次,既费钱又费精力,开厂非常难。”
不禁要问,难道当地要彻底淘汰南海藤编这一相对落后的工业产能?南海藤编可是在2012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呀!
非也!据一个长期跟踪南海藤编产业的王先生介绍,藤编工业升级改造工程一直在稳步推进。2022年4月2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藤编工业园片区项目征收土地补偿安置公告》指出,为顺利实施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藤编工业园片区项目的建设,拟征收土地位于南海区大沥镇辖区内,合计12.5407公顷,折合188.1105亩。
不难发现,拆,是为了更好的建设。通过打造藤编工业园区,将产业粗放无序的增长,升级为一个科学、环保、可持续的产业集群。一拆,一建,南海藤编一定能重新焕发生机。
在笔者看来,南海藤编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美誉,除了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传统的手艺文化,成行成市、配套成熟的藤编产业带也是吸引各地品牌商、采购商和工人慕名前来的原因之一。
但是,仅仅靠三五家大厂难以带动整个藤编产业带浴火重生,未来如何重新引导更多的藤编工厂入驻工业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藤编行业,让传统手工艺产品被广泛的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传承这一具有千年文化历史的非遗……这需要当地有关部门、企业、品牌、工厂等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南海藤编产业带的回归。
尤其国家大力提倡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或许“做品牌”不失为一剂良药。这不,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这家平平无奇的工厂率先喊出——我们要做品牌,不仅是生意!
品牌+文旅,非遗+加出发展新模式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一方面要引导传承人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面向游客讲好当地传说故事、开展非遗展演、开发传统工艺产品等,满足游客参观、互动、体验、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旅游景区等旅游空间积极对接适宜开展旅游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提供便利条件,提升传承人参与度和获得感。
从建设藤编工业园区、南海藤编传习所、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寻找藤编手艺人公益活动……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企业、品牌和手艺人不断挖掘藤编文化优势,着力打造藤编文化品牌,同时也不断提高产品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推动工厂和品牌、设计机构等合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产品体系,拓展新场景。
上海南飔,或许是藤编产业的一股新鲜血液。据上海南海藤编创始人Billy介绍,上海南飔是一个致力于为美好生活创造自然手工产品的藤编家居品牌,定位中高端品牌的底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南海藤编这一非遗文化母体——传承千年的藤编文化和传统技艺,更是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载体,未来或许能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被更广泛的消费者所青睐。
事实上,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
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刺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顺应消费趋势,或许非遗+创意文旅能够促进南海藤编走出一个新模式,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不缺的就是文化和故事。
宋代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可能最早对南海藤编进行记载,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编修的《南海县志》一书中也有记载。据文献记录,南海藤编最早是使用当地的野山藤作为原料,后来改用洋藤编织(从南洋的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清代,南海藤编行业进入一个全盛时期,藤编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从印度尼西亚等地海外进口“洋藤”再加工制造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成为了南海藤编的一大特色卖点。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阳光和雨水终年充沛,年平均温度25- 27℃,再加上肥沃的火山灰土壤,这里生长的天然植物藤,饱满匀称,纤维光滑细密,韧性强,富弹性,抗拉性高,长久使用不易脆断,品质上乘。
藤编制品的轻便、凉爽、耐用、美观,既得益于用料讲究,更来自于编工精细和考究——一件藤编产品要经历打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漆等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汗水的创造过程。
据上海南飔创始人Billy介绍,源于南海藤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手工艺,上海南飔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转换为自然与人力相辅相成的独特文化美学,为满足都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持续创造。与此同时,一手连接藤编制品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盘活藤编家居的市场存量,一手释放一批藤编手艺人的生产力,激活一批新生代的创造力,表达和呈现藤编手工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笔者认为,藤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可塑性,若是能够乘上创意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藤编产业或许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同时,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品牌等参与到藤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来。
后记
对于华夏文明而言,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是生活是不可复制的印记,值得被我们珍惜和守护。
藤编工艺的自然与健康、亲民与实用、文化与美学等价值,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慰藉和心灵的陪伴。藤编,不再是一根根没有生机的藤条,而是一部有着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书籍。